媒体报道

《商学院》杂志专访贝恩公司刘洋:消费品企业如何讲好“价值”新故事?

本文原载于《商学院》杂志,经授权转载

作者:石丹


消费者尚未建立对可持续产品价值的准确认知框架。可持续消费市场的真正瓶颈不在于支付意愿,而在于价值认知体系的建设,这也意味着企业有很多市场教育的工作需要做。


全球商业文明正在经历价值评估体系的范式重构,其核心驱动力源于企业可持续战略的实践与深化。在ESG治理框架与碳中和目标的倒逼机制下,企业正变得愈加聚焦与务实。


那么,全球可持续发展态势是怎样的?中国企业尤其是消费品行业在可持续发展上面临着怎样的挑战?在消费者觉醒与监管强化的双重压力下,企业应如何构建新型价值传导体系?为此,《商学院》记者采访了贝恩公司全球专家合伙人刘洋


可持续战略:从愿景到执行


企业ESG转型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战略目标聚焦化、实施路径本地化、技术应用务实化。


“相较于五至六年前的基准水平,当前可持续发展指数仍保持历史高位,但增速明显趋缓。”刘洋说,“这种结构性调整源于多重复杂因素的交织影响:后疫情时代的经济复苏压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引发的产业重构、地缘政治格局剧变导致的供应链重塑,以及全球性通胀对商业成本的持续冲击,共同构成了当前可持续发展实践的现实挑战。”


值得关注的是,市场基本面仍保持长期向好的核心趋势。贝恩公司的调研数据显示,全球60%消费者在过去两年显著提升了对环境议题的关注度。企业采购行为同样呈现积极变化,36%的跨国公司在供应商遴选中将ESG表现纳入核心评估指标。


刘洋认为,当下企业ESG转型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战略目标聚焦化、实施路径本地化、技术应用务实化。这种“战略升维、战术下沉”的演进逻辑,正在重塑全球商业文明的价值评估体系。


中国企业供应链减排的挑战


“核算普及化、目标阶段化、承诺谨慎化”的特征,折射出企业在科学转型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平衡策略。


刘洋介绍,从全球视野审视,食品饮料行业在碳目标承诺方面展现出显著的行业敏感性。该领域在SBTi(科学碳目标倡议组织)的企业参与度排名中位列第五,凸显国际市场对消费品类碳管理的重视。这种行业特性源于其产业链深度嵌入农业种植、包装材料、物流运输等高碳排环节,使得碳足迹管理具有天然的复杂性。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中国本土食品饮料企业在SBTi承诺数量上呈现相对滞后,但需辩证看待这一数据差异。国际消费品巨头在华业务普遍占其全球营收的10%~20%,其全球碳目标承诺实质已深度关联中国市场,这使得中国市场的实际减排进展可能超越表面数据反映的水平。在执行层面,贝恩公司2024年调研显示,90%的受访企业已开展碳核算工作,75%的受访企业设立了阶段性减排目标,但仅有33%的企业明确提出了“净零目标”(net zero target)。这种“核算普及化、目标阶段化、承诺谨慎化”的特征,折射出企业在科学转型与商业现实之间的平衡策略。刘洋指出,特别在“范围3”排放管理方面,供应链碳减排呈现明显的“微笑曲线”特征:处于产业链两端的大型品牌商与原材料生产商展现较强减排动能,而中间环节的中小型企业则面临多重掣肘。这种结构性矛盾在中国市场尤为突出。品牌商作为需求端驱动者,面临消费者环保意识觉醒与监管标准趋严的双重压力,迫使其将碳绩效纳入供应商准入门槛。


深入分析来看,供应链碳管理的深层挑战来源于三个方面:首先是认知断层,中小企业对低碳转型的商业价值认知不足;其次是能力断层,“范围3”排放核算需要贯穿多级供应商的追溯体系,而国内具备全链条碳管理能力的企业并不多;最后是利益协同的不足,一些品牌商的减排要求常以成本转嫁形式呈现,这种零和博弈削弱了产业链协同动力。


如何改变可持续消费“知行不一”的现状


在中国市场,阻碍可持续消费的前三大障碍为:信息障碍与可信度疑虑并列首位,标签识别困难跃居第三,而价格因素仅居第五。


中国当前正处于绿色转型的关键战略机遇期,绿色消费已被纳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框架。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消费提振被赋予特殊使命,而可持续消费正是实现内需扩容与产业升级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


“根据贝恩公司连续多年的全球消费者调研数据显示,公众可持续消费感知度与践行度普遍存在显著的‘知行不一’现象。”刘洋告诉记者,“全球调研数据显示,阻碍可持续消费的前三大障碍为:价格敏感度(46%)、信息透明度不足(45%)、产品可信度质疑(44%)。而在中国市场,阻碍可持续消费的前三大障碍为:信息障碍(50%)与可信度疑虑(50%)并列首位,标签识别困难(44%)跃居第三,而价格因素(25%)仅居第五。这种结构差异揭示中国市场当前的核心矛盾并非支付能力问题,而是价值传递体系的失效,即消费者尚未建立对可持续产品价值的准确认知框架。可持续消费市场的真正瓶颈不在于支付意愿,而在于价值认知体系的建设。这也意味着企业有很多市场教育的工作需要做。”


刘洋认为,可持续消费营销正面临着认知与价值传递的深层挑战。


首要的痛点在于消费者辨知障碍。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消费者注意力停留时间更短,企业在瞬息间完成价值传递变得更加困难。更为重要的是,信息不对称使得消费者对可持续认知不足和不信任。这其中行业共识的缺失不可忽视,例如“绿色标识”这件事,制造商和零售商之间都缺少共识。可喜的是,我们看到了一些改变。3月20日国家认监委近日正式发布《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通用实施规则(试行)》和中国产品碳足迹标识,这是中国首个系统性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文件。该文件的发布,标志着构建全国统一的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工作取得关键突破。


其次是深层叙事转型的挑战,多数企业存在叙事视角错位的问题,它们仍停留在讲“我”的传播阶段,过度聚焦于技术参数与生产流程的改良,却未能建立消费者利益关联。这种单向传播模式导致消费者认知停留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抽象层面,难以转化为具体消费动机和消费者可感知的利益点。


再次是动机和激励机制的构建。企业必须给消费者创造可持续消费的动机。这个动机可能是娱乐性的、社交性的或者是成就感的。蚂蚁森林案例揭示,当碳减排行为被赋予游戏化体验(绿色能量收集)、社交价值(好友合种)、公益成就(真实植树)三重属性时,用户参与度将提升。


刘洋特别提到了AI技术在挖掘更多消费需求时的价值。“很多消费者不是不需要‘可持续’消费,而是它们未必能表达出最准确的需求。过往的消费者调查,会通过购物网站、社交平台数据实现个性化推荐。AI时代,当大模型等技术解构这些消费行为数据后,将捕捉消费者无意识表达的数据痕迹,那么,超越表面调研的深层互动也就正在形成。”


可以想象,未来,随着多模态AI和元宇宙技术的融合,消费者和企业共创将进入沉浸式的新阶段。消费者可在虚拟展厅通过脑机接口直接传递情感偏好,企业实时调整产品参数。这种深度交互将使可持续消费从理性选择升维为情感共鸣,当产品成为消费者价值观的具象化表达,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将实现真正同频共振。


从组织觉醒到价值共生


在全球化新格局下,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战略正经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质变。


在商业文明演进的新阶段,可持续战略已不再是企业的可选项,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这场变革的本质,是要求企业完成从“被动合规”到“主动融合”的战略跃迁,将可持续理念内化为组织基因,而非仅停留在报告披露的层面。


刘洋特别强调,ESG战略与业务发展的深度融合,正在重塑中国企业的全球竞争力。在全球化新格局下,中国企业的可持续战略正经历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塑造的质变。这种转变在出海征程中体现得尤为显著,当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时,可持续能力已成为战略必需。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布局中,价值叙事能力成为核心壁垒。传统成本优势导向的出海模式遭遇瓶颈,如何让“价值创造”成为打动采购商、消费者和市场的关键“评估点”,就变得格外重要。


贝恩公司的调查数据显示,在领先的消费零售企业中,如今有近90%的企业制定了ESG战略,但仅有不到半数实现与业务的深度整合。这使得企业发展战略和ESG战略成为了“两张皮”,甚至会认为ESG无论是评级还是披露只是公关部门的事情,企业也会由此出现 “身心不一”的情况,这导致企业出现了“战略阐述模糊、缺乏专项预算、指标未纳入考核体系”三大典型“症状”。


刘洋指出,要实现ESG战略与企业战略的融合,需要完成几个关键点:将ESG中抽象理念转化为业务语言,将外部要求转化为内生动力,将成本投入转化为价值创造、将投入思维转化为投资思维。这种转化需要企业回归商业本质,在供应链优化、产品创新、客户价值等维度寻找可持续战略的切入点。


实现战略融合必须先配套组织变革,而这套变革则需要现有几个支撑的体系:首先是价值共识体系的建立,需要唤醒高管团队的认知,从而变成他们的使命和动力值。当他们不再额外地去创造一些指标来证明自己,而是在核心业务中挖掘出可持续的价值,那他们就是真的开始能做到“身心合一”了;其次是指标融合体系,通过深入分析企业业务战略后订立指标;再次是能力共建体系,例如设立跨业务职能的“实验室”,推动企业从技术、营销、运营等多层面协同突破。可持续战略的终极考验,在于组织的战略定力和能否在组织内形成文化自觉。


可持续发展的这场变革是一场“马拉松”,那些率先完成战略、组织、文化深度融合的企业,必将在新商业文明中占据价值高地。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