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恩观点

贝恩合伙人邹娟出席首届国际碳博会



近期,国内首个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博览会——2023上海国际碳中和技术、产品与成果博览会(下称“上海国际碳博会”)举行。


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能源转型业务主席、中国区可持续发展业务主席邹娟受邀出席了首届上海国际碳博会的同期活动——由上海报业集团指导、界面新闻主办的界面“双碳”峰会圆桌讨论,对话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女士、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先生、德国莱茵TUV集团大中华区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事业群总经理张亮先生,围绕《如何应对“碳关税”冲击波?》展开了深度解读和讨论,分享了碳关税落地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中国企业在碳竞争力方面的表现,并给予广大企业实现双碳目标的三大转型建议。




一、碳关税的背景介绍


碳关税的出台确实有一部分防止碳泄漏和贸易保护的实际效应,但其更大的作用还是作为欧盟整体碳政策的一部分,支持欧盟减碳目标的最终实现。


首先,从碳关税本质上看,它是欧盟碳减排政策库里的其中一项政策工具。贝恩分析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碳排放的政策力度,欧盟的控排决心是站在全球最前列的。为达成其控排减碳的目标,欧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Fit for 55”,其中包括五大管控机制,第一类是碳价格机制,包括碳交易、碳税、碳关税等;第二类是标准设定机制,例如欧盟对不同行业中绿色能源发电量和比例提出明确的法规要求;第三类是碳融资机制;第四类是碳补贴机制;第五类是要求企业进行强制披露的碳披露机制。总的来说,欧盟对自身的控排和减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碳关税政策是它的整体政策中的一环。


其次,从客观上来看,碳关税这项政策的机制使得它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作用。我们看到即使是其他发达国家,尽管对于碳关税政策方向总体是支持的,但是大家的反应并没有那么热烈。


最后我想强调,对于碳的管理成效将逐渐变成企业是否能顺利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关键门票,这会是非常明确的趋势。


二、碳关税落地对企业的影响


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待碳关税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已经被纳入征收范围行业的当前影响,以及未来可能被纳入的更多行业的长期影响。


第一,碳关税目前针对六大行业生效(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其中不同产业对欧盟的出口额不同,所对应的碳关税体量也不同。比如铝行业的出口额较高,所需要承担的碳关税也很高;钢铁对欧盟出口总额没有铝那么高,但由于中国钢铁产业还有较高比例的高碳排工艺存在,钢铁产品所需支付的潜在碳关税率或许会达到20%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无论是铝还是钢铁,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都会受到一定削弱。现在欧盟还会给予企业一些免费的碳配额,而这部分碳配额在未来也会逐渐减少并最终取消,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第二,在现有法案的基础上,未来碳关税的覆盖范围还会持续拓宽。这里包括三个层面的变化:行业范围、产品范围和碳排放范围。在行业层面,欧盟已经明确未来会纳入造纸、化工等更多行业;在产品层面,现在碳关税更多是针对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和简单产品做征收,未来欧盟还会不断明确针对产成品等复杂产品的核算与征收细则;在碳排放范围层面,目前欧盟的要求是所有行业都需要针对范围一的直接排放进行报告和征税,而仅有部分行业、部分产品需要对范围二的间接排放进行征税。未来一定也会有更多行业和产品被要求对范围二的碳排放做核算、汇报以及碳关税的征收。


因此对各个行业和企业来说,要更加精细地计算自己现在要承担的碳关税额是多少,未来又会是多少,同时也要进一步理解欧盟未来发布的相关执行细则,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解读,实现平稳过渡。


三、中国企业在碳竞争力方面的表现


我们发现,在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大家已经认识到双碳会是一项确定的未来趋势,它们正在积极地进行战略调整和组织调整,来主动拥抱变化。可能不同企业对于双碳重要性的认知还有所差别,但确实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开始切身体会到双碳对于日常经营和未来竞争的影响。


在双碳概念发展初期,当一些企业找到贝恩想要研究双碳这个课题时,它们最初可能仅仅只是想了解国内外的双碳政策趋势,但最后会发现双碳其实是一个需要上升至企业战略高度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双碳应该是一个一把手认同、一把手参与、一把手决策的关键问题。


因此,在现在一些领先的企业中,首先会在战略层面就双碳对公司的影响进行研究,之后在企业一把手及高层层面达成共识,并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确保双碳相关战略能够落地。


四、贝恩给企业的三大转型建议




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有一个从双碳目标到战略、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面、平衡的计划,用整个组织的力量来落实,才能更好地抓住包括碳关税在内的双碳机遇。


第一,企业要认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在目标设定的保守一端是做到基础的合规保障,而激进一端是把减碳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最深入的战略转型和改造。企业需要在其中平衡设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二,中国企业可以在具体举措层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推动真金白银的技术投资改造,进行低碳转型;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核算、数据管理和数据核查体系,并提升内部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先期支付一定的碳成本,以进一步抵减未来的出口成本等。


第三,既要上九天揽月,又要下五洋捉鳖,除了战略目标和举措的规划外,在碳转型实操过程中企业要保证组织阵型的落地,才能更好地应对碳转型这段长期的旅程。


推荐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