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

中国乳业减排的实践之路

作者信息:
朱永磊是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战略业务主席
刘湘平是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大中华区工业品、制造和汽车业务主席

伴随“2060碳中和”目标逐步推进,作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中国乳业碳中和将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对于助力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共同富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下,贝恩围绕“探索中国乳业碳中和转型之路”主题,面向上游畜牧企业、下游品牌企业、行业各相关方开展了一系列研究。

在本文中,我们将分享如何构建碳核算标准、打造低碳牧场模型、完善乳业碳中和生态圈,希望以富有前瞻性的行业洞察,赋能中国乳业开启高效率、高质量的碳中和转型之路。

乳业碳中和转型势在必行

近年来, “碳中和”现已成为全球共识。排放源方面,世界资源研究所数据显示,在各个行业中,能源领域首当其冲,是全球温室气体最主要的排放来源,占比达到32%。二氧化碳是最主要的排放气体,在所有温室气体中的占比高达75%。

值得注意的是,农业领域和非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含氟气体等同样需要重视。进一步研究后,贝恩发现,甲烷对短期温控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各国重视程度日益提升。

在中国,农业是甲烷排放的第二大来源,贡献与能源行业相当。其中,畜牧业占比约六成,是甲烷减排的重要部分。为了推进落实“双碳”目标,相关政策制定者正在积极探索农业减排之路。比如,2022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部在《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中提出“降低反刍动物肠道甲烷排放强度…减少禽畜粪污管理的甲烷和氧化亚氮排放”。未来,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前提下,畜牧业可进一步探索可持续的减排发展路径。

纵观各个行业,贝恩发现,乳业行业的减排空间大、更可行,在农业范畴内具有较好的减排先行基础及标杆效应。第一,乳业的减排空间大。目前,中国生产每千克原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是世界领先水平的2倍左右,仍有较大的下降空间。第二,乳业减排的可行性高。经过测算,90%的排放来自牧场相关(如奶牛养殖、饲料种植),抓住关键环节即可取得明显成效。此外,中国乳业产业链下游的乳企的市场份额集中,前五大品牌占据了约50%的市场份额,这些企业的影响力大,易推动落实减排举措。

乳企碳中和转型三大核心步骤:构基线、树标杆、建生态

无论是政策支持和引导,还是行业发展需求,中国乳业碳中和转型势在必行。贝恩建议,三大核心步骤对致胜长远尤为重要:首先,在短中期,乳企需要关注“基线核算标准构建”及“低碳牧场标杆树立”;在长期,行业需要构建“碳中和生态”。

中国乳业碳中和转型的第一步是“构基线”:通过实现“三个统一”,即统一碳核算边界(确定牧场的范围一、二、三的具体涵盖内容)、统一基线/减排的排放系数(明确适宜中国不同类型牧场基线测量、减排举措效果测算的排放系数)、统一工具和流程(应用统一的管理系统,收集和跟踪碳排数据),构建碳核算标准,为牧场排放基线测定和减排效果测量打好基础。

面对中国牧场情况各异的现状,乳业碳中和转型之路的第二步是“树标杆”:尝试探索各类减排举措、打造系统化牧场减排方案,从而树立可复制的低碳牧场标杆。为了有效降低每千克原奶排放强度,贝恩总结出六类减排举措:

1、提升奶牛单产

2、降低饲料原料种植相关排放

3、降低肠胃发酵相关排放

4、降低粪便处理相关排放

5、降低饲养耗能的排放

6、负碳

这六类涵盖将近20种已成熟或在研发的举措,并有不断发展趋势;其中提升奶牛单产的举措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牧场可结合自身情况,优先考虑。

风物长宜放眼量。展望未来,在长期,想要实现乳业可持续发展,围绕企业减排,行业需要重视消费者、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等多个主体,进一步构建社会认可、多方协作、经济可行、环境友好的碳中和生态。

乳企借助“攻守之道”应对碳中和转型挑战

为了提升双碳竞争力,贝恩认为,乳企应借助“防御之盾”和“进攻之矛”的攻守有道的思维模式,建立在“减碳战场”的实力。

“防御之盾”指的是在双碳的“游戏规则”陆续具体化和落地的同时,按照减碳三大范围筑好企业“护城河”,确保业务的可持续减排:通过梳理清减碳成本曲线,包括节能增效、绿电采购、碳抵消等,形成减碳路径,从而减少范围1和范围2排放;通过构建“碳排核查、减碳赋能、优碳采购”能力,联动供应链减碳,从而减少范围3排放。

“进攻之矛”指的是透过双碳发掘商机,将减碳与产品、品牌深度结合,从而实现差异化优势。比如,乳企可以打造低碳产品线/品牌、产品碳标识、供应链重塑、进行低碳技术创新等。

在中国乳业迈向碳中和的过程中,对于乳业企业而言,参与碳中和不仅是满足政策和监管要求,更是作为经济主体的天然使命,有助于业务创新、优化价值链、深化品牌影响力,从而获得新的发展机会和增长点。
推荐视频